養生≠治病?
我們的養生之旅,將會以功能醫學的架構為基礎,一頭鑽進營養醫學、抗衰老醫學、預防醫學的浩瀚領域之中。
但在這之前,我想先跟大家解釋「功能醫學」這個名詞的由來,以及「治病」與「養生」之間的不同。

如這張圖所示,大部分的疾病(除了急性外傷、感染…之外) 在發生之前,會先經歷漫長的「功能下降」過程。
功能下降到一定的程度後,就會生病。當然,如果在疾病發生之後處理,就是治病,
但如何在疾病發生「之前」,積極地去改善功能,達到生命活力的最佳狀態,這就是所謂的「養生」!
這也是上篇文中,美中兩大巨人現在積極推行的觀念:「以治病為中心,轉向以健康為中心」
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都說,預防醫學是21世紀的趨勢的原因了。
講到養生,很多人可能馬上會想到中醫。
其實,功能醫學的理論,跟中醫不謀而合:
「上醫醫未病,中醫醫欲病,下醫醫已病」-《黃帝內經》
21世紀的今天,我們老祖宗的智慧,逐漸被彰顯出來;
「上醫醫未病」:人還沒生病,要怎麼去醫治他?
講得很玄。其實,就是養生啊!
隨著現代科學的進步,「醫未病」已不再是一種理想,而是有一套科學方法可以引導成真的現實!
這邊提出了一個我認為非常革命性的觀念:根本沒有疾病,有的只是系統的失衡!
讓我們再來看一次功能醫學之樹。這次,我們聚焦在樹的下半部:
再拉近一點來看:
如圖所示,睡眠/放鬆、運動、營養、壓力、人際關係,是影響我們健康的五大根源,
也就是醫生一再嘮叨的:要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(Lifestyle)!
遺憾的是,又有誰能夠完美地辦到呢?
另外,還有所謂的Environmental factors, 通常是指一些環境毒素,這當然也會影響人體的健康,以後有機會慢慢探討。
往上一點,可以看到”Genetic Predisposition”,也就是每個人的「基因」,可以簡單理解為「體質」。
生命中發生的許多事件,對每個不同的個體產生作用,形塑了我們的健康。
如果「壞的因素」太多,「好的因素」太少,就會開始出現「系統的失衡」。
如果「體質」不好,那得病的風險就更大。
功能醫學的精華,就是以「七大系統」來解讀人體的健康。
這七大系統翻成中文分別是:
腸胃道、免疫、能量、解毒、溝通、運輸、結構
七大系統任何一個被破壞,都會對其他系統造成壓力,
產生連續性的崩毀,最後在上方枝葉不可預期之處產生症狀,被視為「疾病」。
其實,功能醫學之父 Jeffrey Bland 所著的「功能醫學聖經」,
其英文的書名就是:“The Disease Delusion” (疾病的幻覺);
意思是說:其實,根本就沒有什麼疾病!有的只是系統的失衡!
系統失衡表現出來的「症狀」,就是露出海平面的冰山一角;
人們在觀察到這冰山一角後,歸納出其規律,將其稱做為「疾病」。
這似乎與古老中醫的理論,又不謀而合了呢!
中醫通常描述健康狀態的方式,都是說這個人的整體系統上哪裡失去了平衡,不是嗎?
健康的輪軸
Sidney Baker醫師曾講過非常犀利的一句話:
「幫疾病取個名字,然後把一些症狀歸咎於這個疾病,並不能幫助我們了解產生問題的真正原因。」
(“Naming the disease and blaming the symptoms on the disease” does not lead to an understanding of what caused the problem in the first place)
很不幸的,現代醫學在做的事,有點類似這種感覺
醫生受訓的過程中,需要背非常多診斷的「條件」
有滿足這些條件,那才叫生病。如果差了一點,那抱歉,請你回家慢慢等到「真的生病」了再來。
在病人滿足這些條件之前,我們是不能做什麼的。就算做了,保險也不會給付(<=這才是重點嗎XD)。
還好,現在越來越多人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。比如在糖尿病之前,就多出了一個新的分類,叫做「糖尿病前期」,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在真的被確診為糖尿病之前,在糖尿情前期就趕快做出一些改變~
有一個非常傳神的比喻:
功能醫學的七大系統,就好像輪子的七個輪軸;
當任一輪軸斷裂,都會使其他六個輪軸開始承受過大的壓力,
久而久之,這些輪軸開始一個個地跟著斷裂,最後產生全面性的崩潰,疾病隨之而生。
如果要從根本上治療疾病,就得重建這七大系統的平衡。
而在還沒生病之前就去積極恢復平衡,就是養生!
下一篇文章,我們將開始介紹這七大系統中的關鍵中樞:腸胃道,敬請持續鎖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