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切疾病都是從腸道開始的!
接續上篇文的話題,「腸道」其實是人體七大系統的中樞。
每個病人失衡的系統都不同,但幾乎全都是從腸道系統開始的。
西方醫學之父,希波克拉底也說過:
「一切疾病都是從腸道開始的!」(All disease begins in the gut)

但究竟為什麼?這麼說不會太過武斷嗎?有科學證據支持嗎?一個活在2000多年以前的傢伙說的話,值得相信嗎?
首先,我們得從腸道的功能開始說起。
講到腸道,大部分人都會想到消化&吸收。
但僅只如此嗎?
其實,腸道可說是我們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!
全身70%的免疫組織都在我們的腸胃道。
這是因為,腸道黏膜身負重責大任:
既要吸收,又要防禦
腸道黏膜細胞的工作,是要把經過消化的食物分子「吸收」進人體內。
但同時,它又必須「防禦」外來的有害物質進到身體內,避免造成傷害。
每天吃進去這麼多東西,腸道黏膜細胞必須準確決定哪些應該吸收,哪些應該擋掉,這工作受到非常精密的調控!
也因此,一旦腸道細胞因為「某些原因」受損了,一些「不好」的事情就會發生。
腸道受損 => 「全身」慢性發炎
造成腸道黏膜受損的最常見五大因素是:
壓力、不當飲食、藥物、環境毒素、感染。

這些幾乎是現代人的生活中,不可能避開的風險。
此處因為篇幅問題,之後再深入探討這些因素。
正常情況下,腸道細胞應該像下圖左邊這樣,緊密相連 (normal tight junction)。
可是一旦腸黏膜受損,細胞間的排列就會變得「鬆弛」,有人就把這種狀況,暱稱為「腸漏症」(Leaky Gut)。
此時,不好的外來物就會長驅直入,包括細菌,跟未經消化的食物。
細菌如果進到體內,當然會啟動免疫系統攻擊,造成發炎。
但如果是未經消化的食物呢?
正常情況下,食物應該被消化成小分子,才能正常吸收。
但現在,一些還沒被消化的食物「大」分子,因為鬆弛的腸道細胞,就此長驅直入進到身體內;
我們的身體不認得這種「大」分子,以為他是「不好的敵人」,於是免疫細胞就開始攻擊了。
還記得人體70%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嗎?當它們開始作用時,就會產生所謂的「發炎」。
為了防止感染、抵禦外物而產生的急性發炎,當然是好的;
但如果是不應該產生的發炎,時間一久形成慢性發炎,那就不好了!
這種對沒被消化完全的食物大分子產生的發炎反應,就是所謂的「慢性食物過敏」。
之後,每次你再吃到這些食物,都會進一步擴大、惡化這種慢性發炎。
腸道發炎的惡性循環
總之,腸道受損會讓病原菌、消化不完全的食物進入全身血液循環,
免疫系統被不正常活化,使得起源於腸道的發炎,進一步擴展為全身性的發炎,產生各種的症狀。
而如果重複吃同樣的食物,很容易進一步形成「腸漏症」的惡性循環。
這種全身性的慢性發炎,就是一切的關鍵!
各式各樣的症狀、疾病,都跟它有關:
在哪裡發炎,哪裡就有症狀、有病變!
神經系統發炎造成的憂鬱、焦慮、過動、自閉…;
皮膚發炎,就長痘痘、濕疹、異位性皮膚炎…;
內分泌器官發炎,就有甲狀腺低下、慢性疲勞、糖尿病…;
骨骼肌肉系統發炎,就有關節炎、肌肉痠痛…;
腸胃道發炎,就有腸躁症、發炎性腸炎……;
大家聞之色變的癌症、心腦血管疾病、失智症等等…,其實也都跟慢性發炎脫不了關係。
請注意,慢性發炎後多久會生病,或是身體開始出現不適,沒有絕對;
並非人人都一定會「得病」,也不一定都在同一處「發病」;
這跟每個人先天的「體質」,也就是基因傾向,有很大的關係。
但對於注重養生保健的人們而言,現階段至少我們可以肯定地說:
腸道受損造成的全身慢性發炎,對健康有不好的影響;
把腸道保養好,整體健康狀態就會有所提升!
結語
腸道細胞身負重任,既要吸收,又要防禦。
如果不小心因為生活中的「壓力」而受損,
一些不速之客就會進到體內,產生全身性的發炎。
因此,如果想遠離病痛、變得更健康,腸道保養絕對是關鍵中的關鍵!
Figure Credits:
Dima Lagunov, Maxim Kulikov, Artem Kovyazin, mathies janssen, and Aenne Brielmann from Noun Project
References:
1. Vighi, G et al. “Allergy and the Gastrointestinal System.”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Immunology 153.Suppl 1 (2008): 3–6. PMC. Web. 26 Feb. 2017.
2. Turner, Jerrold R. “Molecular Basis of Epithelial Barrier Regulation : From Basic Mechanisms to Clinical Application.”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 169.6 (2006): 1901–1909. PMC. Web. 26 Feb. 2017.
3. 對複雜的免疫機制有興趣的人,一定要閱讀這篇經典的論文:
Mowat AM “Anatomical basis of tolerance and immunity to intestinal antigens” Nat Rev Immunol. 2003 Apr;3(4):331-41.
4. 對所謂「慢性食物過敏」抱持懷疑態度的人,其實它的英文學術名詞是 IgG food “sensitivity”, 和一般免疫學定義的 IgE-mediated “allergy” 不一樣!
IgE-mediated allergy產生的症狀嚴重,來得快去得也快; IgG-mediated sensitivity 的症狀卻是慢性且難以察覺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