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種食物引發的不良反應
1. 急性過敏 (food allergy)
最廣為人知的食物反應,就是急性過敏。
通常會在吃了某種食物後出現嚴重的症狀,例如紅腫、發癢、呼吸困難…等等。
2. 慢性過敏 (food sensitivity)
第2種是我們最近介紹過的慢性過敏。
慢性過敏的症狀可能會在幾小時或甚至幾天後出現。
通常,是在腸胃道健康受損後,影響免疫系統而造成的。
食物慢性過敏造成的症狀多如牛毛,症狀輕微時通常會被忽略,
且本人很難把症狀跟某種食物連結在一起。
3. 食物不耐受 (food intolerance)
前2種反應都是「免疫」反應,是抗體去攻擊這些過敏原所造成的。
而第3種食物反應,叫做食物不耐受,它「並非」是免疫反應造成的,
而是針對某些食物化學分子產生的反應。
最廣為人知的,應該就是乳糖不耐症,
是對奶類中的某種特定成分:乳糖(lactose)產生的反應。
另外還會產生不耐受反應的,
包括味精 (Monosodium glutamate, MSG)、組織胺 (histamine)…等等。
原因可能是缺乏分解酵素,或是缺乏某些營養,去消化、分解掉這些物質。

不是過敏,那我為何不舒服?
官方嚴格認可的食物過敏,就只有急性過敏而已。
(所謂的官方: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, NIAID)
但是,這個官方機構同時也說了:
保守估計,在美國有1/3的人口 (1億6千萬),認為他們對食物有「某種反應」。
然而,官方卻認為:這些反應中,90%的都不是過敏!
「學術上」,可能要再花好幾時年去釐清「過敏的定義」:
這個反應是什麼抗體造成的、那個反應是不是免疫反應…等等。
這很正常,畢竟,科學的演進本來就是一步一腳印,扎扎實實地前進。
但是,我們的健康等不了那麼久。
科學證據還在累積,但症狀卻是真實的。
你說這不是過敏,但我為什麼不舒服?
這是必須被解決的一個很實際的問題。

結語
食物造成的不良反應有3種:急性過敏、慢性過敏、食物不耐受。
學術上如何區分,還沒定案。臨床上也還沒有被公認準確的實驗室檢驗方式。
但是,這些反應會造成的症狀,卻是真實的!
想知道哪些食物不適合自己,現在大家公認最好的方式,就是自我檢測。
這種自我檢測也是有技巧的,叫做排除飲食 (Elimination diet)。
之後的文章會跟各位詳細介紹進行的方式與技巧,敬請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