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能被攻破的城門
過去,腸道的功能一直被認為僅限於消化與吸收。
但上篇文中我們已經初步幫偉大的腸道平反了:
它是一道厚實卻能靈活操控的城牆; 既能阻擋外敵,又能迎接友軍!
用英文的學術名詞來表達,就是”Barrier Mechanism”(屏障機制)。
一旦城牆的守衛失靈,不只敵軍長驅直入,我們還會忙亂之中誤殺友軍。
這道可靠的防禦機制就這麼被滲透、潰敗而混亂…,
這就是所謂的”Intestinal Permeability”(腸道通透性)。
通透性變大的狀況,持續惡化後,就形成我們講過的「腸漏症」。

這張圖中的綠色顆粒,就代表了因為腸漏症而長驅直入的有害物質,如細菌、毒素,以及未經消化完全的食物大分子。
細菌、毒素當然是敵軍。
而食物分子如果經過適當地處理後,本來應該是友軍的,
但現在就這麼魯莽地進到別人家,當然也就容易被視為敵人處理了。
而因為體質不同的關係,不見得每個人都會產生疾病。
產生症狀的地方,可能在腸道,也可能在腸道外的其他地方。
預防疾病,養生保健的關鍵
稍微在醫學論文資料庫PubMed搜尋一下「腸道通透性」(Intestinal permeability)這個詞,已經有3600篇以上的論文了。
即使如此,很多人仍然看不出這有什麼重要的。
正規的醫學教育裡,也完全沒有提到這個東西。
讀了七年醫學系,接受正規西醫教育的我,非常可以理解為何會如此。
就像前文說的,傳統西方醫學是二分法看待事情的:你要不就健康,要不就生病。
對他們來說,腸道通透性變高了又如何?腸漏又如何?因此造成免疫系統的紊亂又如何?
你還沒生病啊!既然如此,那就暫且觀察即可吧。
醫生的天職是救人。所以,得等到你生病了,我才能救你。
對於還沒生病的人,西醫無力去管,也束手無策。
這是傳統西醫「治病」為導向的思維。
這是Disease care, 不是 Health care。
對注重預防醫學、積極追求養生保健的我們來說,不該等到那一刻的發生。
從腸道開始進行科學化的養生調理,「預防勝於治療」的理想就有可能達成!
結語
腸道細胞是人體健康的城牆,是絕對不能失守的關鍵。
一旦腸道細胞「鬆開」,敵軍就會大舉入侵,慢性發炎久而久之造成疾病。
這就是所謂的Leaky gut, 腸漏症。
想要積極地預防生病,從腸道保健做起是絕對必要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