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目錄
連結腸道與免疫系統的關鍵
經過了前面幾篇文的洗禮之後,大家應該越來越能明白所謂腸道健康的重要性了吧!
腸道健康,又與免疫系統的健全息息相關。
這句話在以前可能聽來匪夷所思,但現在,大家應該都有更深刻的瞭解了。
連結腸道與免疫系統的關鍵橋樑,就是益生菌了。
既然如此,有什麼原因會讓益生菌數量減少,破壞健康呢?
本文要再次引用影響力指數逼近40的重量級期刊: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的文章 (1),
幫大家抓出這3大兇手。
破壞益生菌的3大兇手
1. 基因
人類宿主的基因表現,會影響益生菌的生長。
不論是「抗」發炎或「促」發炎的基因有突變,都可能因此使免疫系統失調,造成發炎。
「發炎」本身就可能造成益生菌減少、壞菌增加,菌叢失調。
2. 生活型態 (Lifestyle)
所謂生活型態,可再細分為壓力與飲食。
壓力會抑制益生菌的生長,促進壞菌的生長,甚至減少腸道抗體(sIgA)的分泌。
有研究指出,壓力造成腎上腺素、正腎上腺素…的分泌,而這些激素會促使壞菌生長。
(要知道,將近50%的正腎上腺素,都是在腸道神經系統製造的!)
這些實驗雖然是在老鼠、猴子身上進行的,但依然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。(2) , (3)
(畢竟我們不太可能拿人類做這種研究,對吧?)
而不正常飲食(低纖、高油、精緻碳水化合物…),也會破壞健康菌叢。

3. 醫療行為(抗生素、制酸劑、疫苗…)
抗生素是上一個世紀的最重大發明之一,造成人們因為感染的死亡率大幅下降。
然而,抗生素殺菌是不分好壞菌的。
在危急的時候使用當然是必須的,但過度使用就不好了。
比如很多家長會要求即使是一般感冒也用抗生素,
殊不知抗生素只對細菌有影響,而不會殺感冒「病毒」。
於是得不償失,沒殺到病毒,好菌又死掉了。
另外,制酸劑的過度使用,讓病原菌無法被胃酸殺死,也會造成腸道壞菌增生。
有些研究指出疫苗的過度使用,對腸道菌叢有不好的影響。
疫苗當然有它的好處,但用過頭也不是有什麼好事。過猶不及,這是自然的準則。
何謂用過頭?這個議題太大了,以後有機會我們再細談。

結語
益生菌是連結腸道與免疫系統的關鍵橋樑。
腸道菌叢失調,會造成許多疾病的發生。
基因、生活風格、過度的醫療行為,是3大腸道好菌的殺手。
但藉由改變飲食、調整生活習慣,許多毛病包含過敏、自體免疫…都有機會得到緩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