補鈣很安全,先補再說?你確定這樣沒事嗎?
為什麼會想吃鈣片?無非是怕自己缺鈣。
缺鈣會怎麼樣?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因為害怕骨質疏鬆,才開始補鈣的。
骨質疏鬆的可怕,就不用再贅述,拿一些統計數字出來嚇人了。
總之,一旦跌倒,後果不堪設想。
這樣的恐懼其實很合理。
畢竟根據一些流行病學的調查,的確絕大多數的人都缺。
就連官方建議的RDA(保持最基本健康的最低劑量)都達不到。(1)
但是,絕大多數的人都缺,不代表你就一定缺啊!
如果本來就沒有缺鈣,又為什麼要多此一舉去補鈣呢?
先不提沒缺卻補,可能帶來什麼壞處;
光是每天要吞那些鈣片,就是一個很大的負擔耶!
有沒有什麼好方法,能夠直接檢測身體是否缺鈣呢?
目前「沒有」測量身體是否缺鈣的方法
很可惜,答案是沒有的。
抽血可以測量鈣的濃度沒錯,但那是細胞「外」的狀態,並不代表細胞內,或者骨頭中的鈣質含量狀態。
原因是,我們的身體有一種精密的機制,會把血液中的鈣濃度調控在一個固定的範圍內。
如果你吃的鈣不夠,那身體就會將骨頭中的鈣釋放到血液中,以維持血液中的鈣離子濃度。
所以,即使身體已經缺鈣,並開始消耗骨頭的鈣存量了,抽血也驗不出來。
想知道自己究竟有沒有缺鈣?
目前唯一可用的方法,是所謂的飲食日記:
紀錄自己每餐的飲食,然後回頭去估算自己的鈣攝取量是否足夠。
這種方法,跟傳統的「熱量減重法」一樣,都屬於非常符合邏輯的的理論,但在現實生活中,卻是極為彆腳的策略。
顯而易見的原因當然是,很少有人能如此精確地回憶、記錄下每餐吃了什麼東西,以及食物的份量,還有其中的營養素含量。
另外,食材的來源、食物的烹調方式、腸胃道的健康狀態…等等,都會影響到營養素的含量以及吸收率。
現實生活中,實在是太多難以掌握的因素。
想用簡單的算數來推估人體的健康狀態?
沒那麼容易!
沒缺還補會怎樣?補到其他營養素失衡,反而造成傷害!
好啦,如果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缺鈣,那就當作自己有缺來補嘛!
反正有補有保庇,總比沒補來的好,對吧?
錯!
如果沒缺還補,那反而有害!
比如說,攝取高鈣飲食,會減少鎂離子的吸收率,進一步讓組織中的鎂含量下降 (2)(3)。
攝取較高劑量(600mg)的鈣,也會讓鐵的吸收率下降,面臨缺鐵的風險(4)。
鋅離子也是一樣的道理:補高鈣會降低鋅的吸收率,影響它的平衡(5)。
另外,磷(6)、碘(7)、錳(8)…等,也都有觀察到類似的狀況。
也就是說,如果在沒缺鈣的情況下,還繼續補充鈣片,那很有可能讓其他營養素失衡。
骨頭的組成是很複雜的,裡面又不是只含鈣而已!
如果這樣沒頭沒腦地亂補,不只對骨頭健康沒有幫助,反而可能有害!
結語
有危機意識是很好的。
知道自己有某些健康風險,因此積極採取相對應的策略,來預防疾病的發生,是一件非常非常值得鼓勵的事情!
總比有些人,事前故作瀟灑,毫不在意,事後卻後悔莫及,要好得多了。
但是,預防醫學沒有那麼容易。
常常不是「想當然爾」,就可以輕率地採取行動的。
比如補鈣,如果在沒有缺乏的情況之下,還積極地持續補充高鈣,那不只無益,反而有害!
想知道如何聰明、有效率地補鈣、保持骨骼健康嗎?
請持續鎖定本專欄的文章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