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目錄
治百病的點滴,你打過嗎?
幾乎每個人都打過點滴; 輕如感冒發燒時,重如癌症化療時。
但當然,這些點滴是完全不一樣的。
可有趣的是,很少人知道,自己打的點滴裡面加的是什麼?
聽過太多人對點滴的效果印象深刻,嘖嘖稱奇:
「我到醫院時,他們給我吊了一罐點滴,馬上就好多了耶…」
好像只要掛上那瓶黃黃的東西,一定會發生神奇的事情。
可能因為如此,所以很多人都覺得不用問,先打了再說!
到最後,點滴變成都市傳說了:
細節不為人知,只給人一個「很神」的印象,
好像不管什麼病,點滴催下去就會好。
尤其是很多老人家,都有這樣的概念:
身體不舒服,管他什麼問題,去醫生那吊個點滴,很快就好了。
其相信點滴的程度,甚至到了可被戲稱為「迷信」的程度了。ㄓ
只要瞭解科學細節,所有神效就都合理了
綜合以上所述,「點滴」這個詞產生了以下特色:
1. 內容不明:不知道加了什麼東西。
2. 功效神奇:感覺什麼都可以治。
聽起來很不科學就不講了,還很像神棍的騙數,難怪會讓人有迷信的感覺了。
很多醫生甚至堅稱,點滴是沒必要的東西,所有的治療效果,都是安慰劑效應。
但,真的是如此嗎?
要採用科學的語言,定義清楚是一個基本要求。
所以,我們必須把一個簡單的問題先定義清楚:
點滴究竟是什麼?
所謂點滴,其實概念相當簡單,就是經由靜脈注射(Intravenous, IV)的液體。
所以,點滴是個廣泛、概括性的詞彙。
「只要經由靜脈注射的東西,就可以稱之為點滴」,這是我們首先要釐清的事。
針對不同的症狀,施打不同的成分內容:
肺炎打抗生素點滴,感冒打生理食鹽水+葡萄糖點滴,癌症打化療藥物點滴…等等。
所以,點滴當然是很科學的,只是這個詞本身容易讓人混淆。
重點是要先搞清楚一個基本的問題:
你打的是什麼點滴?
重症治療 v.s. 保養身體:點滴成份大不相同!
讓我們把重點聚焦在「營養點滴」這個範疇。
營養點滴,聽起來很「營養」,好像打了就不用吃東西了。
但其實,營養也是有分的。
醫院裡重症病房使用的營養點滴,是為了腸胃功能不佳的人而存在的,比如腸胃道手術的病人,或是因為化療電療而無法經由腸道吸收營養的病人。
這種營養點滴,又可細分為
- 全靜脈營養點滴(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, TPN), 以及
- 周邊靜脈營養點滴(Peripheral parenteral nutrition, PPN)。
它們主要是在病人不能吃東西而時使用,目的是要補充熱量,所以主成份會是胺基酸、糖分、脂質,這些能產生熱量的巨量營養素(Macronutrients)。
相反的,抗衰老醫學不是在處理重症的病人,全部人可以正常進食,所以不會加這些產生熱量的東西,而是由微量營養素(Micronutrients)組成的。
所謂微量營養素,就是維他命、礦物質,比如維他命C、鈣鎂離子…等等。
聽起來稀鬆平常、沒什麼了不起的嗎?
但要知道,人會生病,是因為有太多失能的不正常細胞。
要讓這些細胞再次活化,關鍵就是這些微量營養素。
如果做適當地補充,可以同時啟動多種細胞的多種功能,因此常會發揮連藥物都達不到的神奇效果!
總結
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:不管大病小病,點滴打下去,馬上好了一大半!
這樣的印象,讓很多人對點滴相信不已,甚至被很多專家認為是迷信。
但其實,點滴只是一個概括性的詞彙,真正的科學藏在細節中。
根據不同的目的,就應該調配不同種類的點滴。
就連營養點滴,都細分成提供熱量的重症點滴,或提升細胞功能的抗衰老點滴。
其中,抗衰老的營養點滴,主成份是維他命、礦物質…這些微量營養素。
如果根據每人的狀況,客製化調配,給對的東西、對的劑量,將會快速且全面地提升健康狀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