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生常談的紓壓方式,一點都不實用
適當的短期壓力是有助於身體健康的,比如運動。
慢性的長期壓力則是對身體有害的,比如長照。
大家都知道這點,問題是,現代社會,誰沒有慢性壓力?
又有誰的慢性壓力源,是說除就除得掉的?
規律運動、充足睡眠、均衡飲食、培養健康的休閒娛樂…這些都是千古不變的真理,有誰不知道?
重量級醫學期刊一天到晚在發表一些論文,「證明」規律運動的人比較快樂、養寵物的人較不易感到焦慮…,那又如何?
就實用的角度來說,一直重複這些老生常談,有什麼用?誰真的能做得到?
真實世界的情況是,人在江湖,常常身不由己:
叫三天值一次夜班的醫師要充足睡眠,不然皮膚炎會越來越嚴重…豈不好笑?難道要他辭職嗎?花了十幾年才養成的專業,辭職之後又該如何生活?
叫一個每天06:00起床,07:00送小孩去托兒所,09:00-18:00上班(還常加班),下班後趕著去接小孩,晚上吃完飯後還要準備明天工作的人,要一週規律運動五天,不然憂鬱焦慮將如影隨形…這難道是很實際的建議嗎?
跟一個為了照顧心愛的生病母親,而放棄工作,20幾年來都在長照的人說:「你長期處在慢性壓力之下,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較高喔」,這是在當鐵口直斷的詛咒大師嗎?還是要他放棄生病的媽媽?

壓力是健康的隱形殺手?記住:沒有任何一種症狀是正常的
「你有沒有壓力?」這個問題的答案通常都是:有。
但如果改問:「你壓力會不會很大?」
通常答案都是:還好吧~
這是因為,沒有人願意示弱。
沒有人願意被冠上「抗壓力差」的污名。
問題是:壓力多大才叫過大?
即使是同一事件,對每個個體造成的影響都不一樣。
有人值夜班十幾年也好好的,有人值一個月免疫系統就開始失調。
有人把分手當家常便飯,見怪不怪; 也有人分手後黯然銷魂,痛哭流涕。
所以,不能用單一事件,來評估這個人是否正在承受很大的壓力。
一個最簡單的評估方式,就是「主觀」的問卷量表。
記住:沒有任何一種症狀是正常的。
大家都說,壓力是健康的隱形殺手。
那是因為,我們習慣於忽略自己身體釋放出的諸多微小訊息。
而任何的症狀,或者不舒服,都是身體發給我們的警訊,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有仔細聆聽、準確解讀?
以下幾個問題,適合當作一個篩檢工具(非正式或研究用的量表),目的是快速瞭解自己的狀況,看看壓力已經造成哪些影響了:
- 經常覺得很累,假日都在睡覺,或是怎麼睡都睡不飽?
- 老是睡不好,常常失眠或睡眠品質不佳?
- 經常感到緊張,覺得工作總是做不完?
- 經常有情緒低落、焦慮、煩躁的情況?
- 經常忘東忘西、變得很健忘?
- 注意力經常難以集中?
- 經常覺得胃口不好?或胃口特別好?
- 體重難以控制?
- 經常感冒或感染(泌尿道、疱疹、針眼…)?
- 有慢性過敏的困擾(皮膚、鼻炎…)?
- 經常覺得頭痛、腰痠背痛、肩頸僵硬?
- 覺得性慾降低?
- 血壓長期都很低?或是站起來時容易感到頭暈眼花?
- 容易手腳冰冷、頭髮乾燥稀疏?
- 是否經常意見和別人不同?
- 是否經常覺得未來充滿不確定感?恐懼感?

提升抗壓力的關鍵:阻斷惡性循環
當我們承受壓力時,細胞一方面對某些營養素的需求大增(比如維他命C),另方面又會加速流失一些營養素(如鎂離子);
同時,身體的荷爾蒙系統、免疫系統等,都會開始紊亂,而這些紊亂的系統們,又反過來造成抗壓性降低,形成惡性循環。
比如說,壓力會造成黃體素的分泌量不足,因此睡眠品質變差、經前症候群嚴重,抗壓力下降。
長期釋放的皮質醇(壓力荷爾蒙),會直接影響免疫系統的健康,也會間接影響腸道菌叢的平衡,加劇本來就有的慢性發炎,可能出現諸多腸道症狀,並且,慢性發炎也會讓抗壓力大為下降。
以上的種種症狀,都會反過來形成新的壓力源,形成一個滾雪球般,越滾越大的惡性循環。
身為一個經營抗衰老診所的醫生,我認為最重要的,是準確找出問題的關鍵,及時阻斷這個惡性循環,幫助客戶的身體快速回到最佳狀態。
沒錯,壓力源沒有因此消除,但那需要時間。
但首先,人得處在他的最佳狀態,才有精力與勇氣,來面對、處理生活中的種種事件。
我們能做的,或者最該優先處理的,就是提升客戶的抗壓力:降低他們的慢性發炎、補充供不應求的營養素、調整失衡的荷爾蒙,讓神經系統安定,才能面對這個殘酷世界每天賜給我們的諸多挑戰。

結語
人生在世,沒有壓力是不可能的。
現代人要遠離慢性壓力,也是相當困難的。
實際的做法,也許不是一再倡導學理正確,卻難以執行的建議。
否則,恐怕很快也會淪為「恐龍醫師」了。
「壓力是健康的隱形殺手」
這句話只有在你一再忽略身體發出的警訊,才會成立。
記住:沒有任何一種症狀是正常的!
平時多留意自己的身體發出的訊號,並且搭配現代尖端科技提供的客觀檢測,就可以聰明快速地提升說來抽象的「抗壓力」,將自己保持在一個高檔的健康狀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