個案故事
第一次見到L婆婆時,她虛弱到幾乎無法自己行走;
每跨出一步,全身就會因為過度用力而不住顫抖,需要家人攙扶進來診間。
家人說,這半年來她的體力、肌力都明顯下降,走路不只搖搖晃晃,還會無法控制地偏向一側。
經仔細詢問才知道,她有心臟病史,分別在2000以及2018年發生冠狀動脈阻塞,總共放了2根心血管支架;
雖然放了支架,但後來她的心臟還是衰竭,因此需要長期吃藥控制,醫師甚至限制她一天不能喝水超過500cc,以免心臟負擔太重。
不幸的是,心血管狀況不佳,其他部位的血管狀況通常也不會太好;
這半年狀況惡化之後,家人有帶婆婆到醫院檢查,腦部電腦斷層檢查顯示,可能是最近有發生中風,才使得走路變得非常不穩。
冠狀動脈栓塞,可以做心血管支架把血管撐開,但腦血管栓塞就沒辦法這樣處理了;
唯一的方法,就是長期吃抗凝血劑,以降低血管再次栓塞的風險。
除此之外,婆婆的右側臉部,耳朵附近的位置,曾爆發皰疹病毒感染;
感染最終是好了,但從那之後,她就開始出現長久而持續的頭暈,嚴重影響她的生活品質,這可能也是讓她走路非常困難的另一原因。
悲慘的故事還沒結束;
L婆婆從很年輕時(記不清何時開始了)就有失眠的問題,常常一天只睡2-3小時;
據說她曾親眼目睹哥哥自殺,後來失眠就變得非常嚴重。
近5年來,她的入睡困難、睡眠中斷的問題,都變得越來越糟,令她難以忍受;
失眠是非常痛苦的,因此雖然婆婆很不樂意,還是在5年前開始服用安眠藥物;
只不過,她也說不上來吃藥前後,睡眠品質究竟有沒有改善就是了。
77歲的L婆婆,來找我看診的主要訴求,是頭暈、失眠,以及想改善腸胃功能。
是的,婆婆的腸胃道也不好,多年來都飽受脹氣、胃食道逆流、便秘..等問題所苦。
這麼多問題,我應該從如何開始治療呢?
常規醫學治療心臟衰竭的方法
我認為L婆婆最大的問題,其實是心臟衰竭,但她本人卻沒有想要我處理這個及病。
其實,這樣的期待很合理,畢竟以常規醫學的觀點來說,心臟衰竭是一不可逆的疾病,只能用藥物控制,讓病情不惡化。
支架當然可以把血管撐開,讓心臟細胞暫時還是可以得到充足的養份;
但是,如果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,那遲早還是會有更多血管堵塞,因而必須安放第二根、第三根..支架。
並且,受傷的心肌細胞,也無法恢復功能,最後無可避免地走向心臟衰竭的階段,如L婆婆一樣。
很多人以為,心肌梗塞之後都有吃藥,應該就萬無一失了吧?
舉例來說,L婆婆其實多年來都規律服用抗凝血劑、利尿劑、高血壓藥、心律不整的藥物..等等:
抗凝血劑能降低血管堵塞的風險;
利尿劑能降低體液,避免心臟負荷過重;
降血壓藥(乙型阻斷劑)會讓心臟跳慢一點,以免做功太累,引發症狀;
心律不整的藥物,也可防止心臟不規則地亂跳,產生血栓打到身體其他部位,形成其他器官的栓塞(比如血栓跑到大腦,就可能形成中風)。
除此之外,L婆婆也遵照醫師的指示,一天只喝500cc以下的水,不讓心臟負擔過重。
這些她都做了,為什麼狀況還是越來越差,不只心血管再度栓塞,甚至還發生了腦中風呢?
醫學、藥物的進步,是能幫助人們減緩病痛、延續生命沒錯;
但是,即使藥物再怎麼神奇,都無法創造健康。
你應該沒聽過誰吃藥會越吃越健康的吧?
藥物可以提供一時的支持,為你爭取時間,但無法從根本上扭轉疾病,創造健康。
治療疾病,跟創造健康,是兩回事。
這也是我在診所、在本站、在各個不同的演講中..,反覆強調的重點。
言歸正傳,我該如何幫助L婆婆呢?
如上所述,我認爲她最大的問題,是心臟衰竭。
但是,常規醫學認為,當已經走到心臟衰竭這一步時,是不可能再提升心臟功能的。
尤其L婆婆的心臟衰竭指標BNP,已達到2971 pg/ml(一般是<125 pg/ml)。
在並非急性發作的情況下達到這麼高的數值,其實情況並不樂觀;
一般在醫院碰到這種病人,應該會預期她的生活品質逐步下降,並且連口服藥物也會漸漸地不夠力,必須反覆進出醫院經由靜脈注射藥物,甚至最後必須長期依賴氧氣,臥床不起。
如果我接受這樣的「常識」的話,那我應該把那些控制心臟症狀的藥物,劑量調高,然後加開給她止暈藥、安眠藥,還有瀉藥,送她回家。
以「藥物醫學」的觀點來看,可能真是如此;
但如果以營養醫學的觀點來看,卻還大有可為!
營養醫學治療心臟衰竭的方法
常規醫學的觀點,是把血管看成水管; 如果水管堵住了,管內的紅血球就無法通過。
紅血球是攜帶氧氣的,所以當血管堵塞,紅血球無法通過,就可能造成心肌細胞「缺氧」。
這就是「心肌梗塞」的由來。心肌梗塞後,心肌細胞壞死太多,就可能發生心臟衰竭。
然而在血管狀況一樣差、供氧量一樣不足的前提下,卻不一定每個人都會產生心肌梗塞。
為什麼呢?
這是因為,有些人的心肌細胞,製造能量的效率特別高。
講簡單一點,這些人的心臟可能只需要一點點養份,就能發揮正常的效能。
為什麼他們的心臟,製造能量的效率會比較高?
講到能量,我們就得講到細胞的能量工廠:粒線體。
粒線體的工作,是把食物中的熱量,轉換成細胞可用的能量形式。
這過程中需要用到氧氣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氧呼吸。
講到這裡應該很清楚了,在血管狀況都一樣差,供氧量一樣不足的前提下,我們要做的,就是提升心肌細胞粒線體,製造能量的效率!

用營養點滴快速改善心血管健康
能提升粒線體功能的營養素有很多,包括維他命B群、維他命C、鎂離子、卡尼丁(肉鹼)、阿爾法硫辛酸、硒元素、鋅離子…等等。
擅長使用營養療法的醫師,應該可以視每個患者的不同狀況,為每人調配客製化的營養處方,
當然,如果使用營養點滴療法,就可突破腸胃道吸收不佳的限制,提升細胞使用營養素的效率,提高復原的速度。
我們之前介紹過營養點滴的精髓:邁爾氏雞尾酒療法。
事實上,邁爾氏雞尾酒療法的發揚光大者:Alan Gaby醫師,就曾分享過他治療的心臟衰竭末期病人的故事。
也多虧了Gaby醫師給我的啟發與信心,才能幫助到包括L婆婆在內的許多患者。
以下這個經典的案例故事,是我每次在諮詢相關問題時都會講的,在此分享給大家:
一位79歲的男性,在經歷過4次心肌梗塞之後,進入了心臟衰竭末期的階段,必須長期臥床,並使用醫療用氧氣。
他的左心室射出功率只剩下19%(一般希望至少要在50%以上才算正常),並從原本的77公斤左右,瘦到50公斤左右。
心血管是一套不可分的系統,因此他的周邊循環也非常差,6隻腳趾都已壞疽了。
兩位血管外科醫師都建議要截肢,以免壞死的組織引發更危險的全身性感染;
但心臟內科醫師認為他應該很難再撐超過一個月,所以也就沒有進行截肢手術。
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之下,這位患者找到了Alan Gaby醫師,並開始進行每週一次的邁爾氏雞尾酒療法,另外也持續口服一些諸如維他命C、E、葉酸…等等的營養素。
事實上,Gaby醫師一開始幫他打的點滴,裡面只含一種成分而已:鎂離子。
但是,這樣的鎂離子點滴,卻開始減輕他壞疽腳趾的疼痛。
6週後,這位患者的左心室射出功率,已經進步到了36%,並且不需要再使用醫療氧氣了!
8週後,Gaby醫師開始讓點滴的成份更加豐富,包括各種B群維生素等等。
在經過了18個月的治療後,這名患者的體重恢復到了66公斤左右。
這是非常值得驚嘆的!因為心臟衰竭造成的這種「惡病體質」,通常被認為是不可逆的。
並且,他腳趾的壞疽組織也康復,被正常的健康組織取代,最終保留了完整的雙腿。
這位患者後來維持2-3周一次點滴的頻率,在8年後才過世,享年87歲高齡。
還記得嗎?本來心臟內科醫師宣判,他只剩下不到一個月的壽命了。
治療成果
在做了詳盡評估後,我們開始謹慎地幫婆婆進行營養點滴療法。
光是接受第1次點滴後,走路就明顯穩定許多,頭暈也明顯減緩。
經過7次點滴後,就不需人攙扶,可以自己行走,
並且隨著療程進行,逐漸可以到公園散步、快走,酣暢淋漓地運動。
雖然沒辦法完全恢復到病前的水平,但醫病雙方對這樣的治療成果都還算滿意,至少大大提升了她的生活品質,不至於面臨臥床不起的命運。
當您讀到這裡,不管是看到Gaby醫師的分享,或是我分享的關於L婆婆的故事,可能會覺得有點太過神奇了,有點不敢置信吧。
其實,我當初聽到也有這樣的感覺,覺得太扯了,像心臟衰竭這樣末期的無解疾病,怎麼可能因為一些簡單的營養素(維他命/礦物質)就「起死回生」?
但是,當我越來越深入研究、理解營養素的學理後,就越覺得這事理所當然。
人體的細胞本來就是由營養素組成的。
看似簡單的成份:維他命C、鎂離子、B群…,只要使用得宜,就可以發揮神奇的效果:
降低發炎、提升細胞能量…,甚至逆轉被常規醫學視為不可逆的心臟衰竭。
這幾年自己在診所實際治療的經驗,也讓我對營養素的效果更加堅定了。
攝影師:Anna Shvets,連結:Pexel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