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目錄
這幾天台灣的疫情令人相當不安; 空氣中瀰漫的焦慮,搭配悶熱無風的天氣,令人幾乎窒息。
身為一個優秀的國民,好好配合政府宣導當然是必須的基本,
但除了戴口罩、勤洗手,減少群聚與不必要的出門…之外,我們還能做什麼呢?
如果你確診了COVID-19,該怎麼支持自己的身體安然度過這關,順利恢復健康呢?
川普的COVID-19治療方式
2020的10月,我就在臉書上分享過以下的訊息:
不到一天就住院 川普正採雞尾酒實驗療法及服用維他命D、鋅、褪黑激素
堂堂美國總統,得到了COVID-19,採取的正是營養療法。
為什麼選用這幾個營養品呢?
去年我寫了一篇落落長的文章,試圖從頭到尾詳解營養素的潛力,並盡可能把所有潛力選項都列出,卻只讓讀者十分吃力;
記取前車之鑑,因此本文將只專談維他命D。
以下的資訊,也是我今年4月在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上主講的內容,
本文會直接截取其中幾張重要的簡報,省略太過複雜的醫療細節,希望幫助大家快速掌握重點。
維他命D&呼吸道感染
早在2017年,就有一篇統合了25篇隨機對照試驗的研究,總共納入11,321名受試者。
結果顯示,補充 vitamin D3 能降低得到呼吸道感染的風險;
對於一開始濃度就偏低的人來說(<25 ng/mL),效果尤其顯著。
因此在COVID-19疫情爆發之初,就不斷有研究釋出,呼籲維他命D的重要性;
比如2020/07的一篇論文,分析了20個歐洲國家,發現血清中的維他命D濃度越高,COVID-19的案例數&死亡率就越低。
*註:80 nmol/L = 32 ng/mL; ng/ml是台灣的檢測較常見的單位
而2020/08的一篇德國研究卻發現,將近60%的人,維他命D濃度不足20 ng/ml;
並且,維他命D濃度較低的人,死於呼吸道感染的風險較高:
維他命D調節免疫力的機制相當複雜,在此只簡單列出一張卡通圖,以及一張文字簡報摘錄重點資訊:
很多人聽到營養素&免疫力,馬上就會反應:
「補營養素會不會讓免疫力變得太強?」
其實,人造的藥物,才會以單一機制,硬是增強或削弱身體的作用;
營養素是天然物質,天然物質會全面地、系統性地去調控免疫力,使之達到平衡。
如以下這張複雜的圖所示,維他命D對先天免疫系統,以及後天免疫系統,有不同的作用:
重點是,能夠提升先天免疫系統的功能,並稍微為後天免疫系統踩剎車,
所以不只抗病毒力增強,還能預防免疫系統的炮火失控,攻擊自己的呼吸道,造成COVID-19最危險的急重症: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(ARDS)。
實際上的治療成果呢?
以上這些當然都是貨真價實的科學研究,但在醫學上,很多研究是沒有太大臨床意義的。
比如上面的研究發現:「維他命D濃度較低的人,死亡率較高」,
這個陳述,不能直接推論為:「提升維他命D濃度,就能降低死亡率」;
維他命D濃度低,不一定是疾病的「因」,而可能是疾病的「果」;
比如說,我們知道另一個事實:
「身體發炎的話,維他命D的濃度會隨之降低。」
那麼,會不會這些人是因為感染了病毒/細菌,體內驗到的維他命D濃度才較低,
而不是因為缺乏維他命D,才因此感染了呼吸道病毒/細菌,造成死亡?
以上這些嘮嘮叨叨,醫學上只會講一句話:「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」 => 發現兩個現象有關聯性,不一定互為因果;
所以雖然有大量科學研究支持,但要知道它在臨床上究竟有無意義,則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證明;
怎麼做呢?
直接拿維他命D來治療看看COVID-19病人,看看效果如何,就可以確定因果性了。
於是,緊接著在2020/10,出現了這樣一篇研究,告訴我們使用維他命D治療COVID-19病人的結果,如下圖所示:
圖表應該很清楚,我就不多說了。
住進加護病房的比率:2% v.s. 50%
死亡率:0% v.s. 7.7%
維他命D的治療看來真的有效!
這消息令人為之振奮!
緊接著在2020/11,又出了另外一篇同樣是能證實因果關係的研究,我把研究設計與結果整理如下面幾張圖:
上面有出現一個專有名詞,叫做fibrinogen;
簡單來說,它是一個感染病毒而升高的發炎指數,會增加血栓的風險。
COVID-19之所以令人聞風喪膽,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會造成血栓,而這篇研究顯示,補充維他命D能夠降低感染造成的血栓風險。
補充方式不同,治療結果也大不相同
以上兩篇研究提升了人們的信心,因此英國政府也有了相應的措施;
2020/11月,也就是與上篇研究發表的同一個月,
英國政府宣佈會發放免費的維他命D給國民,以降低感染的風險:
官網還將這項資訊翻譯成各種語言,顯示它的重要性。
不管有沒有打疫苗、是否計劃打疫苗..,
如果不幸染疫,那麼現行的治療方法,還是所謂的支持性療法:支持你的免疫系統擊退病毒,自行恢復健康。
所有人最不樂見的,就是你的免疫系統失守,演變成急重症;
到時不只需要住進加護病房,還需要呼吸器、葉克膜..,
這對個人/家庭來說固然是悲劇,但對整個社會來說,急重症醫護人力是極為稀缺的資源,恐怕不勝負荷..;
維他命D的重要性就在於,它能夠降低轉為重症的風險,因此不只對於個人的健康重要,更能幫助整個台灣的醫療量能不要超出負荷。
文章已到尾聲,最後講一個超級大重點:
如何補充維他命D,請與熟悉營養醫學的醫師討論後再進行!
跟藥物不同,營養品是很容易取得的。
但也因此,在沒有醫師的指導下使用,常常會出現問題。
以下這最後一段的學術細節稍微有點多,不想細究的人可以快速滑過,但我主要只為了表達一個重點:
營養療法的成果,取決於使用方式!
比如以下這篇研究,於2021/02發表在知名期刊JAMA,卻得出了維他命D治療無效的結論:
怎麼會這樣?
有兩篇研究說維他命D對COVID-19是有效的;
有一篇說是無效的。
那到底誰才是對的?
這就是實證醫學常會遇到的窘境:
同一主題的不同研究,結論可能互相矛盾;
這時就得細讀研究設計,才能進一步靠近真相。
我簡單列出幾點,探討一下這篇研究為何會得出「無效」的結論:
1. 治療開始太晚
上圖中的最後一列,寫的是”Time from symptom onset to enrollment” (從出現症狀到開始治療的時間);
細看之下會發現,平均是10.3天。
這就好像你因為肺炎住院,醫師卻觀察了10天後才開始給予抗生素,合理嗎?
2. 治療不夠頻繁
這篇論文的設計,在標題就寫得很清楚了:採用”Single high dose”(單一高劑量)的治療方式。
可是,即使劑量再高,只打一劑恐怕效果有限;
這就好像你因為肺炎住院,隔了10天才開始打抗生素,但是只打了一劑,醫師就宣判這治療「無效」,不打了..這樣合理嗎?
另外,其實早在我們開頭提出的那篇2017的統合25篇研究、總計1萬多人的研究論文,就已發現一個規律:
「非」接受單一高劑量治療的人,得到的好處最大。
(those NOT receiving bolus doses experienced the most benefit)
與此相呼應,發現維他命D對COVID-19「有用」的研究,就是上述那些採取每天補充的方式;
而「非」只給單一高劑量,還是10天後才給予的這種方式。
至於為何2021/02最新刊登在JAMA上的這篇論文,會忽視4年前的重量級論文得出的結論,選擇採取單一高劑量的治療方式來做實驗,這我就不得而知了; 或許他們覺得這篇論文不重要吧?
由此可知,營養醫學是門科學,也是門藝術,因為每個專家都有自己的看法,也有不同的做法。
綜上所述,我認為營養素要發揮療效,必須考量至少以下三個重點:
儘早開始、頻繁給予、劑量要足。
掌握以上的原則,成功率自然就會提升了。
結語
以上最後一段有點太學術了,但我只是為了強調以下這個重點:
營養補充是很專業的,請務必諮詢您的醫師再開始補充!
各國政府都有建議的安全劑量,就是因為維他命D吃過頭的話,是有毒性的!
以上論文使用的劑量,都遠遠超出政府建議的安全劑量,
所以只能給各位當作參考,不見得每個人都能使用同樣的劑量,達到同樣的治療效果與安全性。
因此最後再強調一次:
請務必與您的醫師討論後,再開始進行營養素補充!
希望今天的資訊對大家有幫助。
以上。
(Image by silviarita from Pixabay )
許醫生,感謝您撰寫本文,我記得特朗普總統有提到在對抗Covid-19的治療中,他的醫生團隊也添加了維生素C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