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做營養醫學時,我一貫的原則都是:
與其說要「多補什麼」來促進健康,不如想想「少吃什麼」來減緩傷害。
人們對食物的力量瞭解不多,但相較於不瞭解食物的療癒力有多強,我認為大家更不瞭解錯誤的飲食破壞有多大。
因此,就讓我們先來談談,常見的食物不良反應有哪些。
食物引發的3大不良反應
1. 急性過敏 (food allergy)
最廣為人知的食物反應,就是急性過敏,通常會在吃了某種食物後出現嚴重的症狀,例如蕁麻疹、氣喘,甚至過敏性休克的危險情況。
因為症狀來得又急又兇,急性過敏通常很好辨認;
可以簡單藉由抽血,檢測體內是否對某食物抗原產生抗體,來協助診斷。
急性過敏主要跟IgE抗體有關係; IgE會誘發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,造成症狀。
此反應又被稱為第一型過敏/超敏反應 (Type I hypersensitivity), 或即發/速發型 (immediate reaction) 反應。
2. 慢性過敏 (food sensitivity)
相對於急性過敏,有一種不良反應被稱為慢性過敏。
慢性過敏主要跟IgG抗體有關,是由於腸道通透性增加(俗稱腸漏症),免疫系統把食物分子視為外來物,因而針對它製造出了抗體。
(關於腸漏症,請見 兩千年前的醫學之父這樣說,你相信嗎?一文。)
嚴格來說,應該用「敏感症」一詞來形容比較適當,因為英文是 “sensitivity”。
比如有種疾病,叫做非乳糜瀉麩質敏感症(non-celiac gluten sensitivity, NCGS),跟IgG抗體有關,英文就是用sensitivity來描述的。
這事乍看雞毛蒜皮,但在科學界,名詞用對真的太重要了。
慢性食物過敏這個議題,已被討論了幾十年,都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,但直到正名為sensitivity (敏感症),相關研究在近年就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,變成一個熱門主題。
腸漏症 (leaky gut)也是一樣,用這個詞的人很容易被認為是偽科學,但只要改成用「腸道通透性增加」 (Increased intestinal permeability)一詞,大家就比較願意認真聆聽,甚至毫無困難地接受。
不過,有時約定俗成的力量,反而強過學術規範,因此之後我們還是繼續以慢性過敏這一名詞來敘述。
話說回來,為什麼慢性過敏很少被提及呢?
主要的原因就是,它很不容易診斷。
不同於急性食物過敏的症狀來的又急又猛,
慢性食物過敏的症狀,可能在接觸到食物後幾小時,甚至1-2天後才出現;
但人光是一餐內就會吃蠻多種東西的,所以造成症狀的「兇手」常常很難被辨識出來。
另外,雖然急性過敏的症狀通常相當典型,慢性食物過敏的症狀卻包羅萬象、令人看了眼花繚亂:
疲勞、頭痛、焦慮、過動、自閉、憂鬱、恐慌、失眠;
腸燥症、潰瘍性大腸炎、克隆氏症、膽囊疾病、胃酸逆流;
關節炎、氣喘、異位性皮膚炎、乾癬、青春痘、反覆感染、中耳炎
還有其他如肥胖、水腫、喉嚨腫痛、甲狀腺低下、糖尿病、慢性咳嗽、慢性阻塞性肺病、夜間遺尿(俗稱尿床)、頻尿..等,族繁不及備載。
這麼多症狀/疾病都是食物造成的!?
這除了造成診斷上的大不易外,也使許多醫師對此存疑。
不過,相關學理只要對腸漏症略知一二,很快就能瞭解。
詳情請見兩千年前的醫學之父這樣說,你相信嗎?一文。
3. 食物不耐受 (food intolerance)
前2種反應都是免疫反應,是抗體去攻擊這些過敏原所造成的。
而第3種食物反應,叫做食物不耐受,它並非是免疫反應造成的,而是針對某些食物化學分子產生的反應。
最廣為人知的,應該就是乳糖不耐症,是對奶類中的某種特定成分:乳糖(lactose)產生的反應。
另外還會產生不耐受反應的,包括味精 (Monosodium glutamate, MSG)、組織胺 (histamine)…等等。
原因可能是缺乏分解酵素,或是缺乏某些營養,去消化、分解掉這些物質。
千變萬化,臨床上難以判定的食物不良反應
這些食物不良反應的機制雖大不相同,可是臨床上呈現的症狀卻很相似,令人難以分辨。
比如同樣都是腹痛或腹瀉,臨床上很難區分究竟是由過敏、敏感,或不耐引起。
除此之外,其實還有假性過敏 (pseudoallergy) 這種型態的不良反應,主要是由於食品添加物所引起,包括水楊酸、組織胺、 二氧化硫、苯甲酸鈉, 人工色素..等等。
另外,有些腸燥症患者,對一些難以消化、容易發酵的碳水化合物會有不良反應,比如單糖、雙糖、寡糖、果聚糖、乳糖、山梨糖醇..等,我們將這稱為FODMAPs飲食。
FODMAPs飲食產生的不良反應,就又是另一種類了,跟免疫系統也沒有關係。
光是討論這些食物不良反應,就已經很複雜了,更別提食物之間會有交互作用,且根據不同品種、栽種/飼育方式、烹調/加工方式..等,都可能讓食物分子出現變化,所以也並非每次吃到同樣的食物,都會出現同樣的症狀。
此外,還需考慮到自己的身體狀態(壓力、毒素、感染、藥物..等)。
而且,也必需再次強調:
疾病的發生是多因性的; 食物只是促成疾病的其中一個原因。
換句話說,如果移除了造成不良反應的食物,疾病不見得會立馬消失,但至少會有顯著改善。
根據Breneman JC 的著作 Basics of Food Allergy的估計,大概有60%的人口都受慢性過敏所苦。
而根據我自己,及許多營養醫學大師的臨床經驗(包括Jonathan V. Wright, Alan R. Gaby..等人)來說,60%這個數字並不誇張。
你有沒有想過,長期喉嚨痛,可能跟乳製品有關?
或者,腫脹疼痛的關節,可能跟小麥製品如麵條、麵包相關?
莫名反覆的腹瀉,可能跟黃豆製品如豆漿相關?
有人一喝咖啡,夜間小腿就會嚴重抽筋,屢試不爽,有時還會連抽4天;
國中女生長期反覆莫名流鼻血,後來發現只要不吃最愛的豆干,症狀就停; 一吃豆干,鼻子馬上血流不止..,你能想像嗎?
以上都是我親自第一手觀察到的真實案例;
如非親自經營一家營養醫學導向的診所,應該不太容易相信吧。
食物對健康造成的影響是很真實的,但臨床上要診斷、辨識出來,卻不簡單。
接下來要介紹的這個方法,可說是臨床上最實用的工具:排除飲食 (Elimination Diet)。
排除飲食法 (Elimination Diet)
所謂排除飲食法,分成兩個階段;
第一階段就是所謂的排除期 (Elimination phase),要將最容易造成問題的食物暫停至少3週。
基本上一定會排除的食物包括:
精緻糖(包括糖果、蛋糕、餅乾、甜飲..等)、
乳製品(包括起司、優格..等)、
麩質(麵條、麵包..等小麥製品)、
玉米、蛋、柑橘類食物、酒、咖啡、茶..等等。
以上這些都是根據經驗,最容易引發不良反應的食物,但至於實際上該怎麼做,還是請與您的醫師討論。
在此階段,許多症狀就會逐漸減緩,病人會感到明顯的進步。
第二階段是所謂的再導入期 (Re-introduction phase),也就是逐一嚐試各種在排除期被禁止的食物,觀察是否會誘發症狀。
再導入的原則是:一天嚐試一種單純的食物就好。
如果一天之內嚐試大於一種食物,或者試的是比較複雜的食物(比如披薩就同時含麩質與起司),那也難以找出引發症狀的兇手。
排除飲食執行上會遇到的困難
如上所述,排除飲食的原則乍看並不複雜,但實際執行時卻會遇到一些困難。
遺憾的是,造成這些困難的,幾乎都是當事人自己。
幾個最常見的困難如下:
「那我根本沒東西能吃了!」
比較常見的狀況是,因為習慣已經養成,所以一時之間不知道該吃什麼。
比如台灣早餐是世界有名的美味且方便,但是蛋餅、漢堡、三明治..這些東西,基本上在排除飲食中都是不允許的。
這時患者常會抱怨:「那我到底能吃什麼?根本沒東西能吃了!」
其實,身處台灣的我們還是很幸福的,仔細想想替代方案還是不少,比如地瓜、豆漿、米漢堡..等,都是允許的。
另外,每個醫師會有自己的一套方法,去幫助病人循序漸進地進行。
比如我很少在初診就帶領進行最完整的排除飲食,而是會建議先盡量避免三大容易誘發症狀的食物:糖、奶、麩質。
通常這樣進行,搭配營養點滴/營養品的補充,很多症狀都能改善到令當事人滿意的程度。
但如果過了一段時間,有些症狀一直沒有改善,我判斷跟食物的不良反應有關,那我就會跟客戶討論是否進行較標準的排除飲食。
其實,我想大部份人只是不太確定,是否真的有必要限制自己的飲食,懷疑這樣的效益有多大;
就像文章一開頭說的:
相較於不瞭解食物的療癒力有多強,我認為大家更不瞭解錯誤的飲食破壞有多大。
不過,在讀完本文後,希望各位能更加瞭解,處理慢性過敏/食物不良反應,在營養醫學的療程中是很關鍵的一件事。
有了這份認知,再加上事前做好替代飲食的方案規劃,相信僅僅3週的排除飲食,對各位來說一定不是難事。
想用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,輕鬆找出答案
有些人沒耐心做這些嚐試,會想要直接做慢性食物過敏檢測,看報告結果來決定什麼能吃,什麼不能吃。
這麼做有幾個問題:
首先,報告結果才是讓人覺得:「那我根本沒東西能吃了!」的最常見原因。
這是因為,是先有了腸漏症的狀態,免疫系統才會開始把食物分子視為外來物,因而開始製造IgG抗體,如此一來血中才能驗得到。
但是,現代人腸漏的狀態相當普遍,所以常會發現報告顯示對許多食物都過敏,都產生IgG抗體。
這時不見得要嚴格避開所有食物,而是必須設法處理腸漏的問題。
但究竟該怎麼吃?狀況相當複雜。患者通常看到報告都暈了。
因此還是建議與醫師討論後才會比較明瞭。報告只是參考。
另外,不同實驗室做的檢驗報告,可靠性差異很大;
甚至曾出現過,讓同一家實驗室檢驗同一份檢體兩次,結果出現不同的報告內容,這樣的情況。
而食物的分子結構,會因為不同的烹調方式改變;
如果是因為這樣而誘發的症狀,也並非慢性過敏檢測能驗的出來。
再者,食物不良反應有很多種,不見得都能經由IgG報告測得出來。
比如乳糖不耐症的症狀,跟免疫反應無關,就無法經由IgG報告呈現。
又比如有些腸躁症患者,即使報告顯示麩質並非過敏原,我還是會建議採取無麩質飲食;
那是因為,許多腸躁症患者,其實是對麩質中含有的果聚糖 (fructan),產生不良反應,但這並非免疫系統產生IgG造成的,所以當然驗不出來。
最後,IgG其實有4種:IgG1, IgG2, IgG3, IgG4.
該檢測哪幾種IgG來診斷慢性食物過敏,目前還有爭議。
有些研究只檢測IgG1-3, 有些則是全部都測,有些只重視IgG4,而有的則是壓根沒有在論文中詳述測了哪些。
這再一次說明了,慢性食物過敏檢測還有許多懸而未解的爭議,因此只能當作參考,不能當作金科玉律來照著做。
如果還不甘心,仍想依賴檢測來決定自己能吃什麼、不能吃什麼,那請記得:
“非乳糜瀉麩質敏感症”是一種對麩質會產生不良反應的疾病,是由IgG抗體引起的;
但就連它的診斷標準,都不是用IgG檢測了!而是用類似排除飲食的方法來診斷。
所以,雖然抽血報告感覺起來比較科學、感覺科技力比較強,但很多時候,真的只能當參考。
時至今日,排除飲食還是診斷慢性食物過敏,排除任何食物不良反應的最佳工具!
戒斷症狀
沒錯,就好像在戒毒一樣,人們會對破壞自己健康的食物上癮,欲罷不能。
大約25%左右的人,會在進行排除飲食的頭幾天,出現戒斷症狀:疲憊、暴躁、頭痛..等,並且可能極度想吃那樣造成症狀的食物。
通常這樣的狀況很快就會改善,不會像戒真正的毒品那麼嚴重; 但有一些人仍需要醫師開立營養處方,服用一些Vit.C之類的營養素,才能順利度過這段艱辛的時期,這就考驗醫師對營養素的使用功力,以及對病人的掌握度了。
結語
在做營養醫學時,我一貫的原則都是:
與其說要「多補什麼」來促進健康,不如想想「少吃什麼」來減緩傷害。
食物造成的不良反應有很多種,最主要的有3大類:急性過敏、慢性過敏(敏感)、食物不耐。
它們的機制不同,誘發的症狀/疾病非常多樣化,臨床上很難確切地辨識與診斷,但其影響卻是十分真實的。
排除飲食不只是最好的診斷工具,也是絕佳的治療手段;
如果想用營養醫學創造健康,那麼用這套方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飲食,絕對是關鍵的一環,
Photo by Pablo Merchán Montes on Unsplas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