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容目錄
深入瞭解維他命C點滴療法,塑造對它的合理期待
自從1970年代幾位頗具盛名的學者,陸續發表了使用維他命C治療癌症的良好成果後,到今天已經過了將近50年。
在許多前輩醫師努力推廣之下,維他命C點滴療法在癌友間已頗有名氣;
許多病人會直接到診所來,指定要求進行這種點滴療法。
然而,我發現這個領域已經陷入削價競爭、忽視專業價值的窘境:
有些醫師似乎是以「做功德」或是「提供附加服務」的心態在幫病人打維他命C點滴,
所以會在主流的癌症治療外,另外提供幾套制式點滴配方,讓病人自行「點菜」選擇想要的劑量施打;
帶回家打都可以,並且只收取趨近於成本價的低廉價格。
於是病人無可避免地產生「論斤計兩」的心態:「同樣都是打XX克的維他命C,那家便宜OO元,不如就去那家吧!」
想用最便宜的方式來進行治療,這是人之常情,我很能理解;
然而,營養療法最迷人,卻也是最棘手之處,就是需視病人狀況,客製化設計療程,以達最佳療效。
因此,這50年來的研究,其實並無一種制式的配方讓人照本宣科地去施打;
而是必須在充份掌握相關的藥物動力學、基礎研究成果,並搭配細膩的臨床評估及深入的醫病溝通,才能設計出最佳療程進行方式。
不過我也瞭解,並非人人都負擔得起這種最細膩的治療;
可是,至少要對這個療法有合理的認識與期待。
癌症病人究竟可以期待經由維他命C點滴達到怎麼樣的效果?
2021的年末,就讓我們以5個臨床上最關鍵的問題為引子,來深入瞭解這個療法。
1. 維他命C點滴安全嗎?
許多第一期臨床試驗已經顯示,維他命C點滴療法具有極高的安全性。
這些研究指出,只有約1%的人會出現輕微的不適,包括噁心、頭暈、口乾舌燥、疲累、虛弱、注射部位疼痛..等。
根據我們的臨床經驗,只要提供細膩的臨床照護,與調整點滴施打方式,就可以降低這些不良反應。
除了蠶豆症、心臟衰竭、洗腎、鐵質沈積症..等病人有較高風險,必須經由醫師審慎評估,調整施打方式之外,維他命C點滴對絕大部分的人來說都是相當安全的。
講到維他命C,大概最多人有疑慮的就是可能造成腎結石。
這是因為早期有些個案報告,懷疑可能因為攝取維他命C造成尿中草酸濃度升高,所以形成草酸鈣結石。
不過後續一些更大型的前瞻性研究,並不支持這樣的結論。也就是說,這些研究顯示,維他命C並不會造成腎結石。
當然,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,所以小心謹慎點是好的。
細看一些打維他命C點滴造成腎結石的個案報告會發現,他們都是先前就有腎臟疾病的患者。
因此,我會建議腎臟病患者,一定要與醫師做密切的溝通,才能決定是否施打維他命C。
如果是正常腎功能的人施打維他命C點滴,那還是相當安全; 有研究指出,不到0.5%的Vit.C會被轉換成草酸。
並且,我會建議,如能搭配其他降低腎結石風險的營養素與飲食法,那原本已經極低的腎結石風險,就能更進一步降低。
至於怎麼做,請諮詢熟悉營養醫學,並瞭解您身體狀況的醫師。
或者參考在下之前的文章: 維他命C真的會造成腎結石嗎?醫師為您解析安全補充的方法。
再次強調:即使是極為安全的營養療法,用錯誤的方式使用在錯誤的人身上,都有一定的風險,請各位務必謹慎。
2. 維他命C點滴能抗癌嗎?
維他命C點滴之所以會引起大家的興趣,最早應該追溯到1970年代。
Cameron, Campbell, 與Pauling幾位著名的研究者,在1974-1978年間陸續發表了幾篇研究,顯示補充維他命C能提升癌症患者的存活時間。
這些研究者中,Linus Pauling是兩度諾貝爾獎得主,所以這些研究吸引了許多目光,引發了廣泛的興趣。
著名的梅約診所(Mayo clinic)於是在1979年與1985年,陸續發表了他們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,並發表在最好的醫學期刊(沒有之一):新英格蘭醫學雜誌(NEJM)上。
研究結果顯示:補充維他命C,無法提升癌症病人的存活率。不只如此,甚至對癌友們的體重、食慾、症狀、活動力..等,都沒有幫助。
著名的醫學機構,發表在最好的醫學期刊上的論文,顯示維他命C對癌症無效。
於是,科學界很快對此議題失去了興趣。
營養素相關研究要拿到研究經費本就不容易了,這下維他命C對癌症的相關研究,更是被束之高閣。
不過,細看研究會發現,梅約診所發表的這兩篇研究,有一個重大的問題:
不同於1974-1978的那幾篇由Cameron, Campbell, 與Pauling主導的研究,是使用點滴+口服的方式給予維他命C;
梅約診所則是只給患者口服的維他命C。


你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,一個在醫界聲譽卓著的機構,怎會分不清楚口服跟靜脈施打營養素,是有極大差別的?
他們在投入經費,招募大量病人進行臨床試驗之前,難道沒有先仔細讀過之前的研究,並發現應該用點滴施打維他命C嗎?
面對這個問題,我也只能無奈地回答:這世界上不可思議的事情,本來就很多..;
尤其營養醫學界的研究,更是無奇不有,時常會有這類令人費解的研究設計,讓研究結果無可避免地顯示,營養素治療「無效」。
不過,事情總之是發生了。
除了一些知道箇中關鍵的醫師、學者還在持續堅持之外,
科學界對這個議題的興趣,基本上就中斷了20年。
直到2004年,才再度有研究發表於著名的內科學年刊(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),呼籲因為口服與點滴補充維他命C的效果大不相同,所以應該重啟維他命C對癌症的相關研究。
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(PNAS)也於2005年起發表了一系列的研究,詳細描述了維他命C抗癌的相關學理機制。
於是,維他命C抗癌的熱情重新被點燃,所以才有了現在這麼多癌友會紛紛主動詢問這個療法的盛況。
這中間的確有很多振奮人心的研究結果,顯示維他命C點滴療法能增加癌症病人存活時間、增加化療藥物消滅癌細胞的效果,甚至讓已轉移的癌症消退!
但必須承認,這些大部分都是比較小型的研究; 有些是個案報告、有些是一系列的案例回顧,只有少數是隨機對照臨床研究。
而較大型的研究卻又都是招募末期,且混合了各種不同癌症的病人,主要的目的其實是緩解他們的痛苦,提升生活品質,而非治癒癌症,因此比較難得出什麼確定的結論。
最重要的是,這些研究施打維他命C點滴的方式,差異非常大,光是劑量,就從2.5g-200g都有。
這告訴我們,維他命C點滴療法,跟所有的營養療法一樣,是高度客製化的;
醫師應該根據不同的病人狀況、癌症種類、是否同時進行其他治療..等,並考量患者/家屬的期待,設計不同的治療方案。
或許,決定維他命C點滴成效的關鍵,在於是否有精緻地客製個人化療程,也說不定?
3. 維他命C點滴能降低化療副作用嗎?
不論是動物研究,還是後續在人類身上進行的臨床研究都顯示,維他命C點滴療法能減少化療藥物的毒性,並且不會干擾化療的成效。
也因為如此,維他命C點滴被視為一個絕佳的癌症輔助療法,有潛力讓病人撐過完整的化療療程,並降低許多系統的副作用。
比如一篇2014的研究就招募了第III-IV期的卵巢癌患者,同時進行化療以及維他命C點滴療法,
結果發現許多化療的毒性/副作用都下降了,包括神經系統、骨髓、肝膽/胰臟、腎臟泌尿道系統、感染、肺臟、腸道,以及皮膚系統等等。
4. 維他命C點滴會干擾化療/放療的成效嗎?
如上所述,諸多研究顯示,維他命C點滴療法能減少化療藥物的毒性,並且不會干擾化療的成效。
然而,對放療來說,結論就比較沒那麼明確了。
有許多研究顯示維他命C能提升放療的效果,但這些大部分是細胞實驗與動物實驗,目前缺乏人類相關的研究數據。
不過,值得一提的是,目前只有一份動物研究顯示,補充維他命C會干擾放療的效果;
但細讀研究設計會發現,此篇論文的科學家,在注射維他命C兩小時後就開始做放療;
相較之下,其他顯示維他命C能提升放療效果的研究,則是在維他命C點滴後3-5天才做放療。
這再次告訴我們:
維他命C點滴療法,跟所有的營養療法一樣,是高度客製化的;
不同的施打劑量、時間點、頻率、時間長度..等,都會影響療效。
即使只是打的時間點不對,都可能會讓本來有益處的療法,反而變得有害!
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說明我們為何一再強調,補充營養也是一門學問。
希望藉由本文仔細的解說,能讓大家認可精緻醫療照護的價值所在。
5. 維他命C點滴能提升癌友的生活品質嗎?
這題的答案對我來說,是肯定的。
雖然我可以輕易找到持相反意見的一些研究,不過絕大多數的研究都呈現正面的結論。
當然我們可以針對每一篇論文的設計,孰優孰劣來爭辯,不過這種學術之爭,並不是我想努力的方向。
我想做的,是再次跟大家強調營養療法的精髓:高度客製化。
光是在提升生活品質這個功能上,維他命C點滴的施打方式,就依然有非常大的差異性。
每次打幾公克、一週打幾次、是否在沒打點滴的日子裡持續口服維他命C、療程持續多久、是否根據化放療程來調整Vit.C點滴施打時機..等等,
考慮到以上這些,還有患者們千變萬化的臨床表現,讓點滴進行的方式可說是百家爭鳴、百花齊放。
舉個例子,2012年日本發表的研究顯示,維他命C點滴是有助於癌友生活品質的。
患者在點滴治療2週後,疲勞、失眠、便秘..這些症狀的嚴重度顯著下降;
在治療4週後,疼痛開始明顯減緩,整體的生活品質分數也有顯著的提升。
但是,在這篇研究中使用的維他命C劑量,從12.5g-100g都有醫師使用。
如果自己或身邊的人有癌症,想要使用營養點滴治療,該怎麼進行最好呢?
我還是建議,務必要與熟悉營養療法的醫師討論,才能產生最大的效益。
結語
由目前的研究來看,維他命C點滴是一種非常安全的癌症療法。
它幾乎沒有副作用、不會干擾化療的效果、能減輕化療的毒性,甚至還能幫助化療藥物毒殺腫瘤細胞,並有助提升生活品質。
至於維他命C療法能否「治癒」癌症?比如提升存活時間、讓腫瘤縮小?
這個問題無法簡單回答,因為目前大多數的臨床試驗,都是招募末期的癌症患者,其目的大多是減輕痛苦、提升生活品質,而非「治癒」(curative)。
當然,有些個案報告顯現出非常振奮人心的奇效,比如讓本來已轉移到全身的末期細胞奇蹟般地消失,持續數年;
想要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,必需考量到病患的癌症種類、腫瘤細胞對維他命C是否敏感、同時有做哪些其他治療..等等,
並客製化調整維他命C點滴的施打方式,包括劑量、頻率、時機、時間、是否結合口服Vit.C..等諸多因素。
做得越細膩,才越能收穫維他命C營養點滴最多的好處。
希望今天的文章,能讓大家更瞭解這個療法,對它抱持適當的期待,並以最恰當的方式使用它。
***現在馬上點擊連結加入下午茶Line好友,每週只傳一次週報給您,在不過度打擾的前提下,持續給予您最實用的健康資訊。
Photo by Noah Buscher on Unsplash
References:
1974-1978年間顯示維他命C點滴對癌症有良好療效的研究 :
- Cameron E, Campbell A. The orthomolecular treatment of cancer. ii. Clinical trial of high-dose ascorbic acid supplements in advanced human cancer. Chem Biol Interact. 1974;9:285–315. doi: 10.1016/0009-2797(74)90019-2.
- Cameron E., Pauling L. (1976). Supplemental ascorbate in the supportive treatment of cancer: prolongation of survival times in terminal human cancer. Proc. Natl. Acad. Sci. U.S.A. 73 3685–3689. 10.1073/pnas.73.10.3685
- Cameron E, Pauling L. Supplemental ascorbate in the supportive treatment of cancer: reevaluation of prolongation of survival times in terminal human cancer.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. 1978;75:4538–42. doi: 10.1073/pnas.75.9.4538.
顯示維他命C點滴療法安全性的臨床試驗與相關研究:
-
Riordan HD, Casciari JJ, González MJ, et al. A pilot clinical study of continuous intravenous ascorbate in terminal cancer patients. P R Health Sci J. 2005;24:269–76.
-
Hoffer LJ, Levine M, Assouline S, et al. Phase i clinical trial of i.v. ascorbic acid in advanced malignancy. Ann Oncol. 2008;19:1969–74. doi: 10.1093/annonc/mdn377. [Erratum in: Ann Oncol 2008;19:2095]
-
Monti DA, Mitchell E, Bazzan AJ, et al. Phase i evaluation of intravenous ascorbic acid in combination with gemcitabine and erlotinib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pancreatic cancer. PLoS One. 2012;7:e29794. doi: 10.1371/journal.pone.0029794.
-
Welsh JL, Wagner BA, van’t Erve TJ, et al. Pharmacological ascorbate with gemcitabine for the control of metastatic and node-positive pancreatic cancer (pacman): results from a phase i clinical trial. 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. 2013;71:765–75. doi: 10.1007/s00280-013-2070-8.
-
Stephenson CM, Levin RD, Spector T, Lis CG. Phase i clinical trial to evaluate the safety, tolerability,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high-dose intravenous ascorbic acid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. 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. 2013;72:139–46. doi: 10.1007/s00280-013-2179-9.
-
Ma Y, Chapman J, Levine M, Polireddy K, Drisko J, Chen Q. High-dose parenteral ascorbate enhanced chemosensitivity of ovarian cancer and reduced toxicity of chemotherapy. Sci Transl Med. 2014;6:222ra18. doi: 10.1126/scitranslmed.3007154.
維他命C點滴造成「腎病患者」罹患腎結石的個案報告:
- Riordan H. D., Casciari J. J., Gonzalez M. J., Riordan N. H., Miranda-Massari J. R., Taylor P., et al. (2005). A pilot clinical study of continuous intravenous ascorbate in terminal cancer patients. PR Health Sci. J. 24 269–276.
- Lawton J. M., Conway L. T., Crosson J. T., Smith C. L., Abraham P. A. (1985). Acute oxalate nephropathy after massive ascorbic acid administration. Arch. Intern. Med. 145 950–951. 10.1001/archinte.1985.00360050220044
- Wong K., Thomson C., Bailey R. R., McDiarmid S., Gardner J. (1994). Acute oxalate nephropathy after a massive intravenous dose of vitamin C. Aust. N. Z. J. Med. 24 410–411. 10.1111/j.1445-5994.1994.tb01477.x
- Cossey L. N., Rahim F., Larsen C. P. (2013). Oxalate nephropathy and intravenous vitamin C. Am. J. Kidney Dis. 61 1032–1035. 10.1053/j.ajkd.2013.01.025
顯示維他命C「不會」造成腎結石的前瞻性研究:
- Curhan GC, Willett WC, Speizer FE, Stampfer MJ. Intake of vitamins B6 and C and the risk of kidney stones in women. J Am Soc Nephrol. 1999;10:840–5.
- Gerster H. No contribution of ascorbic acid to renal calcium oxalate stones. Ann Nutr Metab. 1997;41:269–82. doi: 10.1159/000177954.
- Curhan G.C., Willett W.C., Rimm E.B., Stampfer M.J.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intake of vitamins C and B6, and the risk of kidney stones in men. J Urol. 1996;155:1847–1851.
梅約診所2篇顯示口服維他命C對抗癌無效的研究:
- Creagan E. T., Moertel C. G., O’Fallon J. R., Schutt A. J., O’Connell M. J., Rubin J., et al. (1979). Failure of high-dose vitamin C (ascorbic acid) therapy to benefit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. A controlled trial. N. Engl. J. Med. 301 687–690. 10.1056/NEJM197909273011303
- Moertel C. G., Fleming T. R., Creagan E. T., Rubin J., O’Connell M. J., Ames M. M. (1985). High-dose vitamin C versus placebo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who have had no prior chemotherapy. A randomized double-blind comparison. N. Engl. J. Med. 312 137–141. 10.1056/NEJM198501173120301
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於2005年起發表的一系列研究:
- Chen Q, Espey MG, Krishna MC, et al. Pharmacologic ascorbic acid concentrations selectively kill cancer cells: action as a pro-drug to deliver hydrogen peroxide to tissues.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. 2005;102(38):13604-13609. doi:10.1073/pnas.0506390102
- Chen Q, Espey MG, Sun AY, et al. Ascorbate in pharmacologic concentrations selectively generates ascorbate radical and hydrogen peroxide in extracellular fluid in vivo.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. 2007;104(21):8749-8754. doi:10.1073/pnas.0702854104
- Chen Q, Espey MG, Sun AY, et al. Pharmacologic doses of ascorbate act as a prooxidant and decrease growth of aggressive tumor xenografts in mice.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. 2008;105(32):11105-11109. doi:10.1073/pnas.0804226105
維他命C點滴提升癌症病患存活時間、促進末期癌症消退..一些較振奮人心的小型研究:
- Mikirova N, Hunnunghake R, Scimeca RC, et al. High-dose intravenous vitamin C treatment of a child with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and optic pathway glioma: a case report. Am J Case Rep. 2016;17:774–81. doi: 10.12659/AJCR.899754.
- Murata A., Morishige F., Yamaguchi H. (1982). Prolongation of survival times of terminal cancer patients by administration of large doses of ascorbate. Int. J. Vitam Nutr. Res. Suppl. 23 103–113.
- Zhao H., Zhu H., Huang J., Zhu Y., Hong M., Zhu H., et al. (2018). The synergy of vitamin C with decitabine activates TET2 in leukemic cell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s overall survival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. Leuk Res. 66 1–7. 10.1016/j.leukres.2017.12.009
- Gunes-Bayir A., Kiziltan H. S. (2015). Palliative vitamin C appl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radiotherapy-resistant bone metastases: a retrospective study. Nutr. Cancer 67 921–925. 10.1080/01635581.2015.1055366
- Schoenfeld J. D., Sibenaller Z. A., Mapuskar K. A., Wagner B. A., Cramer-Morales K. L., Furqan M., et al. (2017). O2- and H2O2-Mediated Disruption of Fe metabolism causes the 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of NSCLC and GBM Cancer cells to pharmacological ascorbate. Cancer Cell. 31 487.e8–500.e8. 10.1016/j.ccell.2017.02.018
- Padayatty S. J., Riordan H. D., Hewitt S. M., Katz A., Hoffer L. J., Levine M. (2006). Intravenously administered vitamin C as cancer therapy: three cases. CMAJ 174 937–942. 10.1503/cmaj.050346
- Raymond Y. C., Glenda C. S., Meng L. K. (2016). Effects of high doses of vitamin C on cancer patients in singapore: nine cases. Integr. Cancer Ther. 15 197–204. 10.1177/1534735415622010